APEX http://www.917dg.com/list_8/175.html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仍然存在,但是在东南亚设厂的中资企业,整体订单的情况正在好转。 “在2020年3月疫情期间,工厂基本上完全停工,当时订单下跌80%,包括出口的订单。”在马来西亚设厂的中资企业Smart Cable (M) Sdn Bhd 董事总经理袁仲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早在2010年,他所在的公司就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加影市设厂,主要生产低压电缆,是区域市场低压电缆的制造商与供应商。 谈及当初选择在马来西亚开工厂的原因,袁仲平坦言,在这里开厂有电费低、工人薪资低等优势。“疫情对我们的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在2020年4月和5月,8月开始有订单反弹的迹象,尤其外国订单明显增加。”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东南亚的冲击仍然未止,甚至呈现新一轮的冲击,中资企业在东南亚的生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资企业“外迁”东南亚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不断深入。以马来西亚为例,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张佩东撰文指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累计172.6亿美元。中国已超越美国、新加坡等国,连续四年成为马来西亚制造业最大投资来源地。 而马来西亚也在努力吸引中国投资,2020年马来西亚专门开设了“中资特别通道”,旨在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高影响力的中资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建立区域总部或智能制造基地。 大华银行(马来西亚)近日预测,2021年,中国仍将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来源国,预计资金将大部分流入电气与电子、化学、制造和工业等领域。 在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浪潮之下,大批中资工资也纷纷前往东南亚投资设厂,比如袁仲平的公司。 之所以选择到马来西亚设厂,第一个因素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马来西亚的最低雇佣月薪要求为1200林吉特(约1852元人民币,按5月27日7时汇率计算,下同),对于聘请外劳(外国劳工)的企业,一般不是大问题。 袁仲平表示,他们设厂的时候最初计划征用本地人,但后来发现本地年轻群体基本不接受加班,所以除了不需要加班的岗位聘用本地人外,其余的一般选用外劳。在他们企业,外劳薪资2000林吉特(约3087元),外勤、司机岗位平均月薪3000林吉特(约4630元),办公室职员等月薪可达3600林吉特(约5557元)。 低关税,是不少选择到东南亚设厂的中资企业的另一个促进因素。 根据2018年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的优惠政策,马来西亚为新兴行业及高科技提供“5+5+5”免交所得税的福利,即首5年可免交所得税,期满后通过审核可再免税5年,最高可免税15年。 “我们评估后发现,传统制造业在中国想要出口并无优势,除了关税,近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租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提高,以及环保政策落实等,都会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袁仲平表示。 他认为,按照马来西亚的投资政策,外资企业不属于帮扶对象,无法享受政府担保的低利率贷款等,但整体投资环境、原材料供应链都与国际接轨。 与袁仲平所在的公司一样,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成本、关税的压力,不少中资制造业公司正搬迁至东南亚国家。 福建一家包装公司副总周源(化名)表示,公司主要针对欧美市场,总公司在2019年到马来西亚设厂,是看中了低关税的优势。 此前,因为更低廉的工资成本,周源所在的公司考虑过越南,但因中国本部的部分技术人员只会普通话而不会英语,为降低沟通成本,最后选择本地华人较多、当地文化较为贴近、中国餐馆更多的马来西亚,这样的环境也能让中国籍雇员更好地融入生活。 袁仲平的公司也曾想过落地越南,毕竟当地人工成本更低,月薪只有800林吉特左右(约1234元)。但后来考虑到越南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不稳定,最终放弃了。他认为,自动化程度较高、不需要太多劳动力的企业可以选择马来西亚;反之,针对人工密集型企业,越南会是较好的选择。 疫情下订单回升 尽管投资东南亚有人工、土地、关税等的优势,但疫情期间,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仿佛坐了趟“过山车”,一度陷入订单暴跌的困境。 2020年3月,袁仲平的公司受到了严重冲击,订单一度下跌80%。 一家在马来西亚设厂的中资五金环保有限公司投资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2020年由于配合防疫工作的推进,工厂停工,还得给在家待业的员工正常发薪,预计每月需支出700万林吉特(约1080万元)。 据了解,这家公司通过收购废弃电板及电器,加工提炼出金属,制成金、银、铜条,再运回中国转手。之所以选择马来西亚,是由于这里对于废品加工的管制较为松散,在马来西亚设厂加工再送回中国成了更佳选择。 “我也曾参股这家企业,在2020年行动管制令实行以前退出核心董事行列,及时止损。”上述投资者表示。 不过目前看来,从2020年8月,袁仲平所在公司的国外订单增加,开始出现反弹迹象,但马来西亚本地订单回升缓慢。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袁仲平解释称,疫情期间进口商看淡前景,减少向外国订货,把库存降到低点。疫情缓和后,进口商看好前景,大量向外国进口。而本地市场对电缆行业而言,由于很多发展商看淡房地产业前景而放慢工程进度,甚至暂停,加上政府大型工程还没有落实,令电缆行业复苏缓慢。 “以出口订单来看,全世界只有美国的订单强劲回升,因为去年美国很多行业停罢,现在疫情缓和,市场需求有所复苏,加上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等因素推动,才有需求增长。”袁仲平补充说。 不过,截止到目前,袁仲平公司的本地市场订单,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70%。不仅仅是袁仲平的公司,整体来看,东南亚的出口订单都处于反弹的阶段。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3月,马来西亚出口额同比增加31%,达到1049亿林吉特,为44个月以来最快增速,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22.9%的增幅。其中,制成品增长了35.8%,电子产品出口增加了48.0%,橡胶制品增长了210.6%、化学和化学制品增长了32.3%、金属制造业增长了88.4%,机械、设备和零部件增长了49.7%。在主要贸易伙伴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67.5%、中国出口增长了46.6%,新加坡出口增长了31.6%。 其它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成绩单同样亮眼,制造业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印度尼西亚统计局数据显示,受全球需求进一步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2021年4月,印度尼西亚出口额同比增加51.94%,至184.8亿美元,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41%增幅。 另外,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局,2021年3月,菲律宾出口额同比增加31.6%,创下66.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制成品占出口额比例最高,达83.3%。 不过,虽然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订单正逐步回升,但东南亚整体制造业产业链不健全、仍处于相对低端环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该如何破局? 3月25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何亚琼在当天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谋划与东盟产业链之间的互联互通,双方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轻工等方面会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他表示,中国鼓励国内产业向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同时也会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垂直分工协作。例如,中国可以通过设立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等形式,和东南亚国家在中低端产业链合作,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融合能力。东南亚国家产能的成本优势和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优势将得到互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政策的推动之下,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很多正在考虑扩大业务范围。 周源表示,在中国的雇员薪资以及租金成本会比在马来西亚设厂高,因此预计日后将会在马来西亚扩大业务范围。为了更好地吸纳人才,他们计划薪资高于整体市场价格,且有从双溪大年县迁至威尔斯利省工业区的打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